剧情介绍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评论:

  • 路向露 7小时前 :

    这种鸭子天价的吧?性其实没啥,吃饭睡觉和性一个东西,趁年轻,好好享受性吧!到老才来被开发新世界真的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情。(一定要正确并且全程使用安全套,无论对方是谁)

  • 碧采 3小时前 :

    7/10 演技精湛,简单的小故事和人物背后的故事,处理得张弛有度,有很多十分生活气息的笑点,关于人的身体、感情、道德的讨论也有趣,两代人几十年前后观念的变化和对比也很有趣

  • 甘英媛 0小时前 :

    男主sooooooooo hot😭😭😭🤤🤤🤤🤤 胜在这个题材触碰的太少,其中台词和人物背景设定存在不少老套,但这类影片太少了所以看着还是十分有趣和新颖。男主是什么天使长相啊我的妈呀。给我大红大紫!多拍电影!

  • 钮顺美 1小时前 :

    一看设定就让人浮想联翩的电影,看的过程中不断感叹性解放重要,但心理咨询更重要。一定程度上用这样近乎不可能的高端鸭美化了sex business。

  • 茹良翰 9小时前 :

    四星半。机智不让人厌烦的对话,诚恳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直视欲望,接受自己

  • 辰喆 3小时前 :

    You have the mysterious gift of being a sex saint. 夸人就要这么夸。

  • 花珠 1小时前 :

    喜欢,用非常工整的五幕剧结构做了关于冲出禁锢的主题,尤其是第四幕的半开放空间太妙了,滑入第五幕的疯狂和自由时反而看哭了。恐怕只有女性才能深深共鸣,虽然没有生育,也比55岁年轻很多,但是太了解那种性羞耻,内化了评判的感受,尤其东亚女性更能感同身受。为倒数第二个镜头大叫鼓掌,伟大的艾玛•汤普森!看之前其实很害怕,因为和自己脑子里酝酿了几个月的剧本有重合的部分,看完觉得确实有重合,但仍然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值得写的故事,而那重合的部分也只是女性有太多共同的经验。

  • 檀念之 2小时前 :

    你是我一生中唯一冒过的险,这该死的快活让我从捆绑自己大半生的囹圄里走了出去,神清气爽焕然一新。所以,也祝你好运——btw,钻井的梗是不是从国际杀猪盘来的呀哈哈哈哈哈。

  • 采彩 5小时前 :

    sex喜剧小品,轻松但也深刻,貌似单一的场景,恰如女主牢笼般的婚姻生活。男主真是梦中情鸭,专业!阿姨演技太棒了,换个人演真的会呕。讲的是女性的觉醒,但被人戳破马甲真的好可怕。

  • 锦萱 1小时前 :

    两位主演的表演也很精彩。Emma的眼神,肢体动作等等把角色的情绪展现得细腻至极,而leo从一开始的神秘到后面的情绪暴发过渡也很自然。

  • 桂美 9小时前 :

    “Sexual fulfilment is a powerful thing.” And surely we should all have it.

  • 磨和悌 0小时前 :

    不是说花钱找鸭就能找出道貌岸然的优越感、找出独立女性人设、找出自我和解的。这片子被追捧我是真的不理解,只是题材反常规而已,实际上跟女性解放一点关系都没有。请看它的镜像电影《花容月貌》,一个超级大美女主动做应召女郎,没有任何客观原因,完全发自内心。很讽刺,是不是?而且它作为房间电影来讲,也是不及格的存在,对白写得太虚无,处处泛着圣母光环,被《与女人们的对话》吊打。

  • 蕾楠 0小时前 :

    作为这个题材的电影也太不性感了,中间浓浓的说教令人窒息。男主角的形象也过于理想化。

  • 馨莲 2小时前 :

    没想到这部具有十足深度的性话题电影居然是保守的英国佬拍出来的,想起了那句“与自己和解”。的确,当艾玛婶在镜前与镜中的自己坦诚相对,抚摸着自己臃肿褶皱的肚皮却淡然一笑时,我似乎明白了这部片子最想表达的东西。By the way,艾玛婶演技着实一绝,晚年能如此为艺术献身不得不让人佩服,反观内娱某些女演员露个背or替身就要炒作半天声称“为艺术献身”,拜托了请要点脸。

  • 春婧 3小时前 :

    当然,这样的高质量服务我要来一打!!!!告诉我哪里有?

  • 郎山槐 8小时前 :

    设计很精巧,我自己最被戳中的是第二次会面的时候她为他年轻健美的身体感到overwhelmed的那段。他邀请她跳舞时她的一半沉迷一半清醒也是不错的处理。最后一次的遇见学生和靠自己高潮稍微是有点太刻意了。面对镜子的裸体也是个技巧高超的结束,但就总是让人在这个片子里需要面对“太有技巧”这件事。

  • 钭康时 7小时前 :

    -I'm glad you came.-I'm glad you came.

  • 老流如 1小时前 :

    “你想看到一个broken whore吗?现在你看到了。 ”人类的本质是孤独,不管外在表现的多么优雅、克制,不管对方能给予多大的愉悦,内心最深处的裂痕终是需要自己去粉刷,然后和解。

  • 祁宇哲 9小时前 :

    我从来不觉得用身体赚钱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但是如果我用身体赚钱又羞于启齿,男主还是挺可口的。。。

  • 腾安 0小时前 :

    一个人帅气有礼貌,会交流,耐心温柔,邀请你交配有什么可以拒绝的呢?看看那些约炮男有什么资本让人睡得下去?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