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托妮·科莱特将出演BBC六集新剧《旅行癖》(Wanderlust,暂译),编剧尼克·佩恩([终结的感觉]),导演卢克·斯奈林(《职介破事儿》)。该剧聚焦一个家庭中的几代人,科莱特饰演女主角理疗师乔伊,她一直试图修复已经破损的夫妻关系。该剧目前正在曼彻斯特热拍,将在BBC1台首播,同时登陆Netflix。

评论:

  • 瑞俊弼 4小时前 :

    有些低于预期,更像是配上绝美画面的剧本围读。

  • 茜雪 5小时前 :

    华盛顿的台词功底太强大了,莎翁繁复精巧的句子从他口中吐出如此贴合,仿佛它们本应存在他的胸腔之中。最近也看过伦敦阿尔梅达剧院版的。科恩嫂这版的麦克白夫人没有了罗南的天真,更添肃杀之感,也就使后来的崩溃显得愈发绝望。遗憾的大概只有口音了…

  • 留向卉 4小时前 :

    但感觉没什么角度

  • 郑海亦 3小时前 :

    虽然是黑白影像,但摄影很震撼,女巫塑造得特别好,也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可是台词好难懂,因为基本上像是念莎士比亚的原文,完全没有通俗化,就让人难以跟随下去。虽然不仔细琢磨台词剧情也完全看得懂,但总会觉得容易走神儿。故事还是十分值得一看的,建议电影看完后重新补原著,或提前做些功课会更便于理解。影片相对于原著更突出的是麦克白夫妇是自己不愿意要孩子,而不是不能有孩子这点,让他们更有自主决定权,对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不是归结于命运。女巫的女演员真的吓人,身体扭曲的影响久久难忘。

  • 邹锦诗 4小时前 :

    科恩的莎翁梦,每一幕都比冰血暴还冷,几百上千年,科技一直在发展,人类的欲望却始终原地踏步,我们都是麦克白,没有魔法保护的麦克白。

  • 梅寅骏 6小时前 :

    科恩兄弟分道扬镳的首次创作?少了编剧的科恩套了莎翁的核。剧情就摆在那,多数人看的是能拍成啥样。不得不说,电影营造的美学是科恩兄弟一贯的风格。延续了莎翁中繁复的对白而不显生硬,对特定场景进行了美学构建,灯光,氛围,视觉冲击是最大的亮点。采用黑白小荧幕是对经典的致敬,毕竟现代五彩的装束无法带来美学的提升,反而减分。但是呢,剧情羸弱是软肋。且和戏剧的ETA(镜头下的戏剧)差不多。对比最近看的俄狄浦斯王,皆是可戏剧的悲剧。过去时代的人,宿命仿佛有特别的吸引力,无法抵抗,越是抵抗越是无法逃脱。这就是宿命。是国学里的天道。无法描绘而又时刻面对。在延伸一个话题,复仇似乎是人类大部分人的使命,是每个人怜悯之心的希冀。只有看到血债血偿,观者才得以解脱。我们平庸的生活时刻被带入角色里寻求心的精神安慰。

  • 林茹 7小时前 :

    形式的盛宴,科恩运用表现主义的方式,讲述麦克白这段耳熟能详的故事。这种极度外化的影像,在展现人物内在状态的同时,也非常符合舞台式的叙事呈现。其实对于西方导演来翻拍这种经典戏剧,在剧作上无法创新,值得从形式切入。导演选用的美学形式,将文本之下所讲述关于人类欲望的主题最大程度的呈现。但介于观众早已得知的内容对戏剧性的削弱,惊悚就只得过程而非结果。纵使演员与导演,以及影片的美学完美结合,融为一体,足够精美,但确实也缺乏趣味,不够好看。

  • 晨梓 4小时前 :

    最近又给学生讲了一遍麦克白,再来看这版电影。配乐,摄影,Washington的演绎,看得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

  • 浮杨柳 9小时前 :

    一般…故事倒没的说 镜头太单一台词太多,舞台剧的纪录片… 既然是电影就多加一点电影独有的优势进来嘛

  • 钟离晓慧 6小时前 :

    麦克白的陌生化。

  • 祖依然 3小时前 :

    本身气质过于质朴的科恩嫂演个一嘴“呀呀呀”的女警和杀人放火为女报仇的妈妈太贴切,但太不适合毒辣狠决的麦克白夫人了,且麦氏夫妇确实也是太老迈年高了。前半小时就在这种不断吐槽随时准备切换的心态中过去了,但后来还是坐定认真看完了,所有古堡中的场景,光影对比、建筑线条之美、人与建筑的关系与比例、色彩(精妙的黑白都五色炫目)、构图、音响⋯⋯所有这些手段,都太有古典美了!太迷人了!有点儿像看黑泽明二流作品的感觉,惊异于作者用心至此。但技术只是技术,所以不忍心三星,四星不能再多。

  • 歧志尚 1小时前 :

    【非大銀幕 3.8/5.0】影片像是用一盏现代玻璃杯,盛了从朽木桶里取出的百年陈酒,酸涩的酒香先于味觉在光影中显现。古英语和戏剧化调度,在摄影(灯光、构图)的运用中展露最陈旧的新貌。麦克白的死法,原著中只提及人头落地,没有细写,我喜欢电影的处理,恶血伴皇冠坠落,生命随名利逝去。

  • 静桂 1小时前 :

    这是属于麦克白的悲剧,也是属于我的悲剧。王冠掉落,魔法失效。黑白提升了观感,也突兀了缺点。

  • 郯秀隽 2小时前 :

    “用小事赢得我们信任,是为了在重要的事上背叛我们”

  • 杞梓婷 3小时前 :

    很稳的改编,摄影和音效设计尤其出彩。在寂静空荡、好似噩梦般的城堡里,每段声音似乎都被放大扭曲,也在听觉上促进了Macbeth的暴躁多疑。放映后和Joel + Frances的q&a记几个印象深刻的回答:黑白摄影是最容易将图像变得抽象的方法,以此从中达到一种极简;台词是最重要的,它的韵律感要和音效相辅相成。#nyff59

  • 珠鸿 8小时前 :

    文学的电影或是电影的文学跟“莎士比亚”一搭边,很难回避阐释的文学面向,比如最后麦克白跟麦克达夫终极之战,“I have no words, my voice is in my sword”,所有角色从来不会正面回复,大家不会直言“弑君、篡位、复仇或者一场血腥的围攻”,而是先打个比方将暴虐的行动修饰一番,再将动机或形势的预判都藏在女巫的预言中,总之,作为作者的莎士比亚很机智地摆脱了文学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意识形态麻烦。得到王位或者失去王位都是“君权神授”,Birnam山的移动暗指麦克白王权最后的倾圮,而女巫是预言家并促成了预言的兑现,显得“神的有意安排不可违抗”,而臣民不得不听从天命,最终,女巫这一角色成为服务于王权的道具,有必要时会成为政治斗争的替罪羊。文学可以转译一个时代不便于言说的部分。

  • 蕾歆 6小时前 :

    读《麦克白》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在第三幕之前,人物和场景都十分集中,没有过多的历史背景与具体情景描述,大部分事件发生在话语中,因此有一种偏向精神和心理的内倾性。科恩的这次改编把这种感觉发挥到了极致,叙事始终紧贴在麦克白周遭,从而避免了把戏剧拍成史诗。保留了大量的舞台效果,少量的平行剪辑和神乎其技的转场,让本片成为没有换幕的莎剧:一切都可以被统摄为麦克白的心像,而人物的念白则大都是think out loud。磅礴的独白变作不安的呢喃,配合相当学院派的表演,这是一出被电影手段强化的戏剧,科恩创造了一种形式混合体,就像开闭幕都有聚光灯启闭的声音一样。最有趣的一处改编是用洛斯替换了原作中的“刺客丙”,填补了班柯子孙的留白——麦克白的悲剧还会一再上演。三女巫首领赫卡特的角色,恐怕是被科恩自己领了去。

  • 苏灵秀 2小时前 :

    有兴趣真的可以去看看《蜘蛛巢城》,光、影、声、演员调度、相机调度的精妙结合。

  • 梓骞 8小时前 :

    不喜欢这样的科恩,以前的作者性荡然无存,摄影上的极度写意也无法掩盖导演创作能力枯竭的事实。反而是两位演员最出彩,只可惜他们奥斯卡级别的表演被这样一个平庸的剧本给生生的浪费了。 注:赶快让两个科恩合体吧,这部实在是没劲。

  • 霍云淡 1小时前 :

    话剧般的场景黑白过分明亮的配色,暗黑预言勾起的野心和欲望,不义之王,悲剧早已注定,但是为害不浅,从有功之臣到万人唾弃的暴君,何苦听信,失去底线,坠入地狱。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