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官翠巧 8小时前 :

    第一次觉得老莫想要表达的“母爱”是如此的空洞,太像挂墙上的圣母油画了,以小见大显得毫无温度,以至于目光全部投入到欣赏各种美轮美奂的家具装潢,植物的绿,窗帘的花,抱枕的黄,厨房的红,配色真是绝。

  • 旅妙之 1小时前 :

    亮点在于一个个独立强大自信闪闪发光的女性角色,问题在于收尾两端的考古外皮和内核主线故事没啥深层共振,非常割裂。

  • 司寇念露 1小时前 :

    两个主题未免太不搭了,母亲的戏份算得上伤痛后的相拥取暖,可是轻描淡写,没有任何情绪,也并不细腻。历史的戏份简直是加塞的,生硬得像电影里那些植入广告一样,就好像导演一看时间快到了,赶紧带人出来缅怀一下,升华意义。但是,风马牛不相及。

  • 佴雨莲 7小时前 :

    串起了三个相对来说比较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中也夹杂着阿莫多瓦关于历史、现实以及政治的思考。可惜是觉得,三个故事都是串起来的,所以每一个都没有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

  • 戎凯复 5小时前 :

    这次有点气力不够 影像就好像一直在撑着继续

  • 仪新雪 1小时前 :

    咦,看得“瞳孔地震”的那位豆友,以前是不是没太关注过阿莫多瓦啊?这组人物关系,在阿老师这儿根本不算乱啊,夺么简洁明快【喂】性向之流动、(大众眼光中的)奇情之生发,完全是常态,吃饭睡觉呼吸一般,根本不是事儿。重点还是记忆与真相,记忆与真相不可能被永远掩埋。新生儿必须回归母亲的怀抱,死难者也必须回归真正的墓穴。谎言必将被揭穿。#求万友推荐(靠谱的)西班牙内战相关著作#

  • 定平心 7小时前 :

    3.5 林达写西班牙内战的《西班牙旅行笔记》彻底改变了我对战争,尤其是内战的看法。不过这部阿莫多瓦相对此前看过的倒是没有那么触动我。

  • 开秀婉 7小时前 :

    中间的母亲与孩子显得更加动情

  • 呼若薇 6小时前 :

    首先,这个故事里面每个人都是清醒独立的成年人,不添麻烦、自担后果地爱和分离,给在东亚互相纠缠情感勒索的环境里长大的我一记重击。但一想到这种个人主义对应的是什么经济结构与意识形态就立马感到厌倦。其次能看出它想讨论的是“基因”,以及它在母职、家庭以及历史语境下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主题先行的东西,尤其是在电影里这些人身上讲这个,没有什么好玩的。

  • 威晓桐 3小时前 :

    这部是真一般。除了很容易看出阿莫多瓦的个人风格一样,看不到什么东西。

  • 千竹月 6小时前 :

    片子里仅有"活着"的女人会身着红装,阿莫多瓦之红依然这么讲究。

  • 卫苏然 3小时前 :

    3.5 看前小段真的很害怕是《人类的呼声》长片版…阿莫多瓦不适合拍两位平行角色…不过还是很喜欢秒描绘的两位母亲与历史的回望。

  • 功刚豪 9小时前 :

    3.5 女性意识在道德伦理层面下是感性体,一个拥抱化解,我们躺祥在真相的废土上,愿和平愿自由~

  • 彦玥 5小时前 :

    母亲的特殊情感和意外交联,未婚母亲的困局。

  • 井昊天 8小时前 :

    女权,同性,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阿莫多瓦玩得有点大了,以至于最后烂尾。

  • 卫智君 5小时前 :

    导演想在一部片子里塞进太多东西了,反而有种割裂的感觉,抱错孩子、同性关系、两性关系、战争与真相,太多要素强行关联在了一起,有点可惜了两位女主的精湛演技。

  • 城陶宜 5小时前 :

    熟悉的阿莫多瓦,熟悉的莫兰迪,熟悉的女性主题…全片只有一个男性人物。但串联起历史变迁下对女性主义延续性和存在性的赞扬。失败的地方是剧情的割裂,孩子和考古像是在看两部电影。

  • 康晨 3小时前 :

    格局大 着眼点又很细致生活化 结合的一点都不突兀。妙。每个人物都立体。结尾很难不难过。追思历史。佩妮洛普强,喜欢短发的Ana

  • 德树 0小时前 :

    年度十佳备选。依然是阿莫多瓦的艺术品,强饱和度的色彩和配乐,隐忍的强烈的情感。平行的不只是作为主人公的两个母亲,是一代又一代的母亲,使历史不会沉默。

  • 戎兴庆 3小时前 :

    分类到底要不要写“同性”呢?“同性”难道不就是“爱情”片吗? 考古的部分虽然很有趣(甚至作为最后的升华) 但是实在不明白和全片有多少关系/ 说Anita died那里 我后面大姐大叫出声 全电影院为之一震/ 全场收获最多笑声的角色:Teresa(妈妈):Oh where are the babies?; coffee? Brandy. 真是没有maternal intuition第一人了....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