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最近,在萨特的遗稿中发现了一部电影剧本手稿,这便是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的约翰·哈斯顿导演,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领衔主演,萨特编剧的二流电影《弗洛伊德》。值得庆幸的是,这部手稿没有因为电影的不成功而被萨特毁掉。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剧本进一步了解萨特对弗洛伊德的具体看法如何,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应萨特的要求没有打出他的编剧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出自他老先生的手笔。
  萨特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是他写的呢?原来是这样的:一九五八年约翰·哈斯顿来找萨特,请他写一部《弗洛伊德》的电影脚本。萨特答应了,先写了一份长达九十五页打印好的提要出来。哈斯顿看了以后认为满意,请他继续写拍摄脚本。可是这个脚本太长,如果要照这个本子拍戏,恐怕要拍上七个小时的电影,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智力训练的观众,可就受不了了。第一稿没有通过,哈斯顿请他删改。可改出来的本子依然冗长。哈斯顿要他再改,萨特坚决不答应。最后,要开拍了,萨特无奈只好又改,只是要求在上映时不要打出他的名字。
  这不禁令人奇怪,为什么哈斯顿一开始要找萨特写弗洛伊德呢?他知道,萨特本人对于弗氏及其学说是出名的冷淡,并且根本不承认弗氏的无意识说,至少他认为这个提法不确。他曾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所谓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用以补充和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错,萨特也曾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也搬上了银幕。但是,他写的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很可能是一大篇哲学演讲式的说教,使一般观众难以接受。然而,哈斯顿却偏要去找他,而他居然答应了。
  尽管萨特不喜欢弗洛伊德,但是,平心而论,这个电影剧本虽然没有吹捧弗氏,倒也不见得有十分的敌意。对两场主要的戏,萨特都花了笔墨和功夫。第一场戏讲的是弗洛伊德在他一生事业的前十年摸索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治疗方法。这十年,弗氏制定了,或者说发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是要尽力摆脱他人的影响。萨特描述了正在探索前进道路的弗洛伊德是如何竭力摆脱西奥多·梅勒特、约瑟夫·布鲁诺和讨厌的威廉·弗里斯这些人对他的包围和粗暴干扰。尤其对弗里斯这个人,萨特把他说成是一个魔鬼,而众所周知,这些人都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同事,特别是弗里斯,更是他的亲密朋友。在第二场里,主要表现了一大群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她们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有的获得了痊愈。最后,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一个步入中年,深感孤独的人,一个没有神,没有父亲的存在主义英雄。总的来说,萨特笔下的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科学头脑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因为不肯承认有弑父心理而深感苦恼的人。同时,弗氏对奥地利的反犹思潮也显得忧心忡忡。在另一方面,弗氏被描绘成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萨特说他有时有点象斯大林。在诊所里,他随时准备为采取最残忍的治疗方法进行辩护,而用最后的成功来证明其善意的初衷。他对那些维也纳的中产阶级死硬派进行报复,揭他们的丑,这一点似乎也表明了萨特本人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仇恨心理。
  上述这些,当然在拍电影时都被删掉了,所以这个剧本就更值得一读。目前这个剧本已被译成英文,其中收入了萨特写的第一稿全文和第二稿的部分场景。全剧分三幕,每组镜头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自我创造,无疑,这也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精神分析的改造。对于弗氏的精神分析疗法无论是喜欢还是嘲笑,从来还没有人象萨特这样把它写成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剧本。

评论:

  • 雪痴柏 3小时前 :

    男主真勇士,同作为雄性生物自愧不如。如果是我,我特么好容易把你搞到手,有了事业有了娃,一起经历了酸甜苦辣,现在却要让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臭老头来坐享其成?想都别想,我要死也要死在女人的怀里,葬礼上都给我使劲哭!

  • 朱英毅 2小时前 :

    电影版黑镜。我没有被触动,真是铁石心肠。但是当晚躺在床上确实思考了很久,我重病之后一定不会找人替代我,我的占有欲可以延续到我死后。

  • 范梓璐 8小时前 :

    是文艺片不是科幻片,虽然设定很接近科幻一般所探讨的主题了,但导演志不在此

  • 盍忆远 2小时前 :

    很怪 不喜欢 太精致漂亮的未来设计 但处处呈现出很幼稚的“讨论”和“展现” 像是广告故事 情绪化严重 较无趣

  • 禾依云 4小时前 :

    整片有种迷人的气质,拍得很美。软科幻,一直贯穿的是爱和关怀。

  • 称思柔 1小时前 :

    科幻片要讨论伦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也可以说理所应当深入到人伦的深处去。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事有可能发生,这个有可能构建于理性可以理解的范围。类似这种我嫉妒我的架构就难有说服力,无限接近但依然不接近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 郝觅夏 2小时前 :

    克隆人研究因为伦理问题戛然而止,电影把这个命题放在垂死之人的选择下。若你知道自己生命将至,而生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你是否愿意接受被挚爱之人遗忘,独自承受孤独恐惧痛苦,而把欢乐希望幸福留给他们呢?卡梅隆回到家里,看到一切安好,跟孩子和妻子做了最后的告别,那段真的很感人。I love you,always have,and always will

  • 费波峻 5小时前 :

    一种平稳的自我安慰的伤感情绪。用克隆人强设定,实际上还是通过搭建个人和家庭的关系,理性与情感的结构,拷问人性人情。选或者不选都挺让人难过,想到那句话说,我们供养着这具躯体,因为它保存着记忆。

  • 馨桂 5小时前 :

    后劲十足,看完后,情绪一点一点慢慢涌上心头。克隆人沉重的伦理道德问题,被用亲情细腻温馨地慢慢淡化,软科幻的外皮下,是探讨责任担当与离别的温情。男人之间的承诺,夫妻之间的感情,父子之间的温馨,处处触动人心。不舍的是背后,是对死亡的无奈,是对家庭的担当,是对妻儿的担忧。最后一次,临别的分离,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儿子喝啤酒聊心事,是最后一次跟妻子说我爱你。情绪一层一层的铺垫,最后carmon无憾而悲恸的一行泪,彻底击中我心。阿里的演技值得一个影帝,虽然我还是很希望加菲能拿。A24出品真不错。

  • 詹鸿运 0小时前 :

    4.5-从《廊桥遗梦》哭到《天鹅挽歌》。不去深究那些深刻的伦理观念,重要的是我爱你,我还能继续爱你。

  • 璩倩丽 0小时前 :

    很巧妙地从人类侧作为主角展开来谈人工智能背景下爱和回忆的故事,之前其实也有不少影作会从人工智能本身来谈,拍着拍着就成了科技惊悚,但这部娓娓道来,还是很有感受的。从小就听过一个道理,当你紧紧握住某个东西时,反倒是更容易从指尖滑落,不管是爱还是回忆

  • 玥云 0小时前 :

    /chy/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是难以面对死亡的

  • 繁长菁 1小时前 :

    只要是和克隆人技术有关,伦理是一个绕不开去的话题。影片的观点或许就是:替代者本身就完全是自己的DNA复制的,当本体即将死去,那么用克隆体继续生存下去是除了对自己本体不公以外,其余各方面来说都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 鲍浩丽 4小时前 :

  • 锦昕 5小时前 :

    理智与感性相碰撞 很残忍很现实 大概都会说:去他的伦理道德 我可以接受

  • 闳荷珠 0小时前 :

    理智与感性相碰撞 很残忍很现实 大概都会说:去他的伦理道德 我可以接受

  • 柯世敏 8小时前 :

    磨磨唧唧,这么一陈年老点子复套,无心意也就罢了,还既不文艺也不科幻。

  • 謇驰逸 2小时前 :

    开始有点像机械姬。好无聊啊,空洞无物还要演这么久。20211231

  • 辰龙 5小时前 :

    记忆和意识本不该复制,而是只有一份,那么他们之间将不再有矛盾。

  • 梦萱 0小时前 :

    为什么没有生离死却那么让人心碎?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