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一段以10年为期限的生命,一场以10年为倒数的爱情。 20岁的高林茉莉(小松菜奈 饰)因患罕见病被告知仅剩10年寿命,已经注定结局的命运,却因为在同窗会遇到真部和人(坂口健太郎 饰)而产生意外的插曲。爱情的眷恋、亲情的牵念、友情的羁绊……在余下的时光里,茉莉开始重新思索对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如果生命只剩10年, 是否还会去做想做的事,去爱想爱的人?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原作者小坂流加和主人公茉莉一样身患绝症,并于2017年2月文库本发行前夕离世。

评论:

  • 唐子怡 5小时前 :

    钟孟宏的电影很怯懦,他不敢让人物真正“破”,也就谈不上“立”,所有的绝处都留着不那么坏的尾巴。他的角色疯魔杀不死温情,温情却杀死了疯魔,人物无法成长,也就不可能在文本上出现有新意的东西。所以钟孟宏像是在熬鸡汤。导演的怯懦,导致电影的“圆满”,一个看不到残缺,却要表现残缺的电影一定是失败的

  • 性书仪 8小时前 :

    令人窒息,倔强的少女,这股劲儿用在哪不好...干净的法式画风

  • 丁正奇 6小时前 :

    影片的压抑之处在于于绝望中不见悲悯。在主张堕胎犯法的法国,Anne身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得知自己怀孕后选择流产,但为了自身人生的可能性,她需要对抗的力量令人窒息,医生用保胎药欺骗阻碍、自信男同学的肆意挑逗、“闺蜜”的事不关己冷眼逃离以及“男朋友”的逃避冷漠,更为重要的,是她被一种“政治正确”所压迫,即所谓女性一旦怀孕,那她便因此需要负起所有的责任,包括身体上的疼痛以及道德上的羞耻,而身为女性,则处于被审视、被议论的角色,自身的自由与意志被一股强大的社会道德感所遮盖。毫无疑问,奥黛丽·迪万想要我们看到的,正是女性所处的被忽视的、不被尊重的处境,尽管影片结尾Anne重获了人生的自由,但影片的窒息感仍旧扑面而来。

  • 慕容端敏 2小时前 :

    1.“不要靠近男人会变得不幸”简直就是真理啊。好痛啊,太痛了,和《四月三周两天》一样。对女性太不公平了。爱情和性欲,只是欺骗女人生育的谎言。

  • 寻和悦 9小时前 :

    It's always happening.

  • 彩可 6小时前 :

    法国《刑法典》1975年将堕胎除罪化,规定可以堕胎。中国这方面更多是名声上的焦虑。

  • 宋慧丽 5小时前 :

    三星半。匠气不假,但仍是对疫情的有效叙事。剧情在以重重不确定玩弄观众,但毕竟总不会比疫情下现实的不确定玩得过火。心理惊悚成为近年电影不约而同选择的一种题材,并非偶然。公寓楼防水拉皮蒙上的蓝色帆布、疫情之下我们始终无法卸下的口罩和生活洪流冲击下内心的瀑声两两构成互指的精巧隐喻,又与故事中的大小细节层层镶嵌。德加的《赛前训练》,夕阳之下,数骑并辔,右侧只有一名蓝衣骑手反向独行,也是一个概括人与人间彼此封闭境况的准确的内心意象。陈以文那句“主动点,不吃亏”是勺对我有效的鸡汤。

  • 明冬 9小时前 :

    尺度不是一般的大,也很真实,可能有些人会有不适,但c‘est la vie。原本最多四星推荐,但想想今天当下的美国也许“正发生”这一切,特别应景,五星推荐给男人们看,照顾好女人们。

  • 井慧丽 7小时前 :

    这片看的恐怖效果十足,心理和生理上的疼痛感都传达的很好。女性生来具有的生育能力是不能被任何人反驳的,堕胎不意味着否定自己。法律要求的对生命负责所需要的条件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是苛刻和残酷的,这意味着在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下承担更多的痛苦的自我的人生和另一个生命,在现在社会制度中还未曾有这样的自发性去强制要求女性是不公平的。影片对于传达女性面对性与爱的困境和孤独感有不可化解的悲哀和无奈,这一点在对于人的孤独命题来说呈现的十分悲观。花费众多笔墨去呈现的生理的痛苦还有巨大社会压力的焦虑的作用下一个首先作为人的女性的生存困境是非常无助的。男性在恋爱关系中体现的轻浮和自私的形象很尖锐,所有的痛苦和后果女性来承担,男性只需要有乐子的时候享受就好。太恐男了。可悲的是面对糟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没有人可以逃离。

  • 万夏菡 1小时前 :

    今年初冬看回归故里的时候,发现法国同样也有一段令人难过的保守时日,要等待,坚韧地对待现实,会变好的。在发生无限靠近个体,为只会攻击女性的疾病而痛呼,为价值目标下被牺牲的个体而记录,这种选题永远非常珍贵。

  • 仲小凝 2小时前 :

    It's always happening.

  • 勾悦媛 9小时前 :

    短小精悍且扣人心弦,活脱脱将怀孕堕胎拍成了恐怖电影,现在再和美国最新的禁止堕胎法案结合起来看真是讽刺

  • 帛念双 4小时前 :

    三次堕胎的自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的疼。

  • 所韶容 8小时前 :

    除却被完整呈现的身体之痛(及一小点欢愉),正发生似乎并没有表达更多,无论是文学课内外的小心指代,还是羞于启齿的女性性话题。少女不愿人生被怀孕拖垮,儿戏的男性们,都是脸谱化的,毫无上下文,即便脱胎于一本autofiction的小说。

  • 呼芷荷 4小时前 :

    好像每年都至少会有一部电影讲述这种题材的故事,每次看这种题材的故事,都会为女性的境遇而心痛。故事根据个人真实经历改编这件事就足够具有影响力,作者经历了非人的摧残和心理折磨,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其中的不易与心酸我们不得而知。之前看《成为波伏瓦》,里面有几段讲述波伏瓦和她的朋友们参与女权运动的段落,很难想象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有多大,当然,这样的偏见在如今的中国依然延续。女性不易,不要放弃。

  • 及南烟 3小时前 :

    导演不断地使用和女主视角相似的机位和手持摄影增加临场感,让我们与她一起感受同样的疼痛和苦楚,然而总的来说从电影本身到它的获奖,向现实喊话的目的还是过强了一些。

  • 初栋 3小时前 :

    期待了几个月总算等到了,还好没有随着噱头大书特书。

  • 初雯 1小时前 :

    自始至终镜头面对女主,写实到令人害怕,每一周的煎熬,堵上性命的流产,一路孤单的少女,的确是正发生。

  • 东青曼 6小时前 :

    近些年的颁奖季,关乎堕胎和生育的女性议题一直为评委会所青睐,无论是是《从前,有时,很少》到《女人的碎片》《钛》再到如今的这部作品,世界好像始终在找出女性生育权利或者说是自主力量的异同,以女性之痛刻意放大细节加强痛感,以4:3的画幅使观众视觉限制在这些并不高明的痛感表达之中,如果说真的利用痛感的共情来表现前卫的拍摄手法,那生育或者堕胎时进行的手段手法完全可以按照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相比于其他同类题材,营造痛感,刻意制造的性别对立,以及无处安放的躁动才是具有其独特性的地方,记录某一时段的性别权利的不公标准,影像化并以加缪和萨特的哲学思想包装也许值得参考,但从思辨性上来说,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真的想要引起共情,或者说是另一维度的思考,不如给他们看一部实实在在的生育/堕胎纪录片,那才是真正的正发生…

  • 敬杨柳 0小时前 :

    "What do I label her?" "Miscarriage."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